回忆

 同样的相貌,不同的家庭,其结果会完全不同。

 这就是社会的多样性。

 郑娟生的漂亮,漂亮是好事,通常情况下,漂亮都是褒义词,但郑家的条件,反而让漂亮成了负累。

 她和郑光明都是郑婆婆捡来的孩子,他们没有城市户口。

 没有城市户口还生活在城市里,问题可就大了。

 八十年代以前,粮食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,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。

 如果是农民,可以留下一定的自留量,保证自己的口粮,计划之外的则由国家统一收购。

 如果是城市居民,城镇居民的粮食则由国家计划供应。

 城市户口的居民都有一个红本本,城市居民粮食供应证,上面会写明具体的家庭人数、粮食的定量标准。

 居民凭借红本本和粮票才能买到国家供应的平价粮食。

 哪怕是在饥荒的年月,农村也要优先保证城市居民供粮。

 除此之外,城市居民的就业、教育、医疗等资源,也远比农村要强得多。

 绝大多数农民的梦想都是拥有一个城市户口。

 而像郑娟这样,生活在城市,却没有城市户口的人,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压力。

 粮本上没有她和郑光明的名字,他们一家三口只能买一人的平价粮。

 而粮本上的粮食定量是根据职业、性别以及年纪综合考量的。

 郑婆婆一个月的定量是26斤,其中一半还是粗粮。

 虽然只有一半是粗粮,但郑婆婆每个月都会去黑市把细粮换成粗粮。

 众所周知,粗粮更有饱腹感,因为里面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,吸水后体积会膨胀。

 此外,长期实用粗粮还有利于血糖的稳定。

 这也是以前糖尿病人少,现在糖尿病人多的原因之一。

 不过,粗粮的好处多,缺点也很明显,热量低,蛋白质少,脂肪含量低,维生素也低,而且不顶饿。

 长期食用,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。

 言归正传。

 即便郑婆婆把所有的定量粮全都换成粗粮,也没法支撑一家三口所需。

 粮食不够,他们只能去黑市高价购买不要票的粮食。

 可郑家本来就没什么收入,压根就没有过多的余钱去买粮食。

 因此,很多时候,郑家人都处于饥饿的状态。

 他们已经习惯了饥饿。

 郑光明今年已经十岁了,但他的身高看起来更像是六七岁的孩子。

 长期的营养不良,他的身体发育明显放缓了。

 反倒是郑娟,虽然她的脸上也能看出来明显的菜色,但她的皮肤却又很光滑。

 也不知道是吃什么长得的。

 也许这就是天生丽质?

 李杰并没有在郑家待太久,稍微做了一会便提出了告别。

 同时,他也没有把下乡的事告诉他们。

 毕竟才刚刚认识,下乡的事告诉他们,不仅没有任何意义,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恐慌。

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即将下乡的消息,他们多半会担心工作的事。

 这边,李杰走后,郑家姐弟便把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上。

 三个纸盒一分钱,每多糊一个纸盒,就能多拿一份工钱,虽然这份工作很繁琐,很多人都不愿意做。

 但他们视若珍宝。

 许久,郑光明忽然停下了手上的动作。

 “姐?”

 “秉昆哥长什么样?”

 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郑光明,尽管他早已习惯了黑暗的世界,但‘秉昆哥’的出现,无疑给他带来了一丝光明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