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衡

    天禧末年,朝堂之上不仅是丁寇之争,刘娥也趁着真宗重病期间,攫取更多的权力。

    因此,张纶的建言也就没了下文。

    不过,虽然没有朝廷的拨款支持,但张纶并没有彻底放弃修堤一事。

    准确来说,修堤最初的建议是范仲淹提的,当时,张纶是范仲淹的上官。

    并且,张纶很欣赏范仲淹的才华,即便朝廷没有拨款,地方上的非议也多。

    但张纶仍然力排众议,支持范仲淹修堤。

    少顷。

    刘娥压下了心中的不悦,扫了一眼台下的众臣。

    “官家提及张纶,此人确实颇有实干,诸卿觉得张纶能否胜任此事?”

    台下。

    丁谓脑中急转,仔细分析着太后的心思。

    太后揽权的意图,可谓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
    官家此次当着众臣的面,亲自建言,这是从前没有发生过的事。

    其中,是不是暗藏纠葛?

    官家是否想尽快亲政?

    丁谓位列中书,宰执天下,这一点,他不得不考虑。

    尤其是太后刚刚特地多看了他一眼,太后明显是让他发表意见。

    可他暂时还没弄清楚太后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太后到底是支持官家的提议?

    亦或是拒绝?

    就在这时,一旁的王曾倒是率先表态。

    “天禧末年,张纶曾建言修泰州堤一事,那份上书,臣曾经看过,其中条理分明,颇有可取之处。

    另,张纶长期主政于江淮之地,对苏湖秀三州的环境亦是颇为熟悉。”

    虽然王曾没有明确表明张纶能否胜任,但他话里话外的意思,无不昭示着,张纶是一个很好的人选。

    其实,对于李杰的提议,王曾心里也是很吃惊的。

    全国的官员那么多,纵使王曾位列参政,也无法记住那么多的人名。

    刚刚他的脑海中闪过了许多人的名字。

    可张纶却不在其列。

    直到官家提到张纶的名字,王曾才勐然想起这个人选。

    张纶吃亏就吃亏在出身上,以荫补入仕,纵观北宋一朝,虽然以荫补官员的人数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。

    但侍从官(可以理解为重要大臣)以上的,基本都是科举出身,而且大半都是进士科出身。

    而王曾更是科举中的佼佼者,连中省试、殿试第一,并且他的岳父又是朝廷宰辅,平时里结交的都是名儒大臣。

    似张纶这样荫补入仕,且长期于地方任官的官员,他一时间想不起来也很正常。

    连张纶这样的人,王曾都没什么印象,更不用提范仲淹了。

    虽然范仲淹是大中祥符八年的进士,但和他的同年蔡齐、王举正等人相比,范仲淹并不出彩,也无显赫的家世。

    甚至,论知名度,范仲淹也比不过大中祥符八年被赐同学究出身的种世雍。

    种世雍虽然没什么才华,但架不住人家有一个好叔叔,知名的隐士种放。

    (提种世雍估计大家不知道,但种世衡大家应该会听说过)

    听完王曾的发言,刘娥默默地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其实,她只是对官家刚刚的行为不高兴,对于官家提议的人选,倒是没什么意见。

    况且,她也不怕官家借此笼络大臣什么的。

    张纶荫补入仕的出身,已然决定了他的终点不会太高。

    一个无法位列中书的地方大臣,纵使对官家感恩戴德,还能翻得了天?

    至于,官家后面提到的范仲淹,刘娥更加是不屑一顾。

    区区一个监当官,选人而已,更加无关紧要。

    (PS:北宋前期文官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,选人,京官,朝官,简答理解,选人是幕职州县官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