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二更】圣上:恒诗三……

田福生瞧着圣上的神『色』变化便知晓是和薛大人有关了,他安心下来,又不免唏嘘:薛大人这是走了什么好运,生生走了三年还能让圣上念着他。

圣上是九五之尊,偏偏情深如此,真是让他都对着薛远处处挑剔起来,一时觉得薛大人胆子太大太没规矩,一时觉得薛大人不够俊,长得太高大,显得压迫人,越看缺点越是多,田福生都怕他一个用力,能把圣上的手给折了。

但不得不说,要是只论一个真心,田福生这双利眼能看得实打实的,薛大人对圣上的真心都蒙了层金光,做不了假。

“田福生。”

田福生回神,赶忙上前,“小的在。”

顾元白将纸条收起,“研磨。”

“是。”田福生忙准备好笔墨纸砚,给圣上磨着墨。

顾元白写了封信寄往了京城,将江津一行人返程的消息递了过去,安排好他们回京后的事宜。刚刚写完了信,晚膳时分,隆兴府也准备好了贺迎圣上的筵席。

圣驾一连在隆兴府停了四五日,顾元白处理着京城快马送来的政务,同样派人深入百姓之中探查消息,明面一波暗中一波,待大致知晓了隆兴府的情况后,顾元白便带着人去看了农家田地。

绿意浓郁,与远处的白棉花遥遥相对,顾元白看了看棉花与粮食的种植比例,笑了,“隆兴府种棉花的量没越过朝廷下的章程,很好。”

隆兴府的官员就在一旁随着驾,府尹恭敬回道:“圣上放心,臣等全按着章程半事,半分不敢逾越。”

“这就很好,”顾元白点了点头,“朕沿着黄河而渡的时候,便见有几个地方棉花种得几乎和粮食一般多,风调雨顺还可,若是出了什么大事,粮库不满,当地的百姓就要遭殃了。如今棉花种的人多了,也就不值钱了,农户虽重新种起了五谷,但也不可对此懈怠。”

众人应道:“臣等谨记。”

从农田往回走时,有孩童齐聚在农地上,待皇帝大臣们经过时,便脆生生地唱起了传唱天南地北的小诗:“北压游牧誓守关,西灭夏国凯旋归,锦绣江山平地起,宫花铺路与民乐……”

稚嫩的童声响亮,传遍了田野之间。

皇帝大臣们停住脚步,含笑看着他们。

顾元白虽不是开国之君,但其文治武功早已不输开国之君。大恒早已被他一手掌控,正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候。自从他掌权以来,诗词歌赋、杂曲杂文产出的量便多了数倍,这背后体现出来的,便是无人可否认的盛世。

顾元白注重农事、军事和经济,对待百姓们的各种土地政策优渥至极,百姓们逐渐吃饱了饭,开始注重了更多的东西。天下四面八方对顾元白和对当今盛世的赞誉每日不绝,顾元白原本看这些诗作还觉得有些夸大,但亲自出巡一次之后他便知晓,这并不是夸张。

热爱着自己国家的诗人们看着如今的太平日子,他们的一腔骄傲自豪无法言说,只能寄托于诗词歌赋之上,竭尽全力地要想同后人表现出他们如今过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,大恒又是怎样的美好。

上到九五之尊,下到采莲女郎与砍柴男儿郎,都被他们写进了诗作之中。

而盛世之中所做出来的诗作,也大多都是轻松高昂的,好似意气风发的年轻人,只待船只乘风破浪的那一天。

诗作一多,不说其他,只单单一个炕床便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。以顾元白这个后世眼光去看,其中不少都是可以被录入语文课本的水平。他有时候都略带调侃地在想,以后的后世除了唐诗三百首外,会不会还有恒诗三百首?

这个想法在此时听着这些孩童背诗时,变得更加预感强烈了起来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