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奉新二宋”

最新网址:
    上回讲到崇祯帝想招揽天下有志于“格物致知”者,决定从官僚体系内优先,便让吏部尚书们先拟订。

    “臣等启奏皇上,目前查有‘三边总督’武之望、‘登莱巡抚’孙元化、‘辽海监军道’王徵、‘检讨官’方以智、‘浙江桐乡县令’宋应星……”随着礼部尚书们一个个报出官员们的名字,崇祯帝便笑道:“都召进京来!”

    “啊?皇上?这……若将这些大大小小的‘朝廷命官’们都召进京来安置在‘鲁班门’下,恐怕不合适吧?毕竟……”————“哼,朕金口玉言,说一不二!”崇祯帝不悦道:“人事安排,依律执行,尔等自己看着办!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臣等谨遵皇命!臣等告退。”就这样,那些喜欢搞“科研”的官员們,在此时空被崇祯帝下令调回京城。尽管他们的职位即将被新来继任者取代,但其官阶和品级不变,依旧享受着朝廷足额发放的俸禄。

   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“鲁班门”变得热闹非凡,因为不仅当朝亲王朱由校会经常出现在殿前广场上,当众用法术炼制各种军械、火器,就连皇帝老子和皇后娘娘也时不时前来捧场,惟独不见“国师大人”身影。

    这怪不得“国师”不给面子,因为他实在瞧不上这些所谓的“科学技术”即“格物致知”,毕竟只是“西洋外道”而已。对普通凡人来说,“格物致知”充满神秘,但对於“修真者”来说,可以忽略不计,因为不能成仙!

    不过,在这些“不务正业”的大小官员中,有一个名叫“宋应星”的人却是引起了朱由校和朱由检哥俩的注意,因为这小子不仅眼界比别人开阔,而且兴趣也更广泛,尤其知识储备极深,或许可以重点培养一番。

    “宋应星”生于西元1587年,字长庚,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人,老家即后世的江西奉新县宋埠公社牌楼生产队。宋应星是“举人”出身,于明朝崇祯七年(西元1634年)任江西分宜县教谕  。他后来还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,南直隶亳州知州,尽管官场混得不怎么如意,但改朝换代也不妨碍他成为明朝著名科学家。

    “宋应星”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,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;同时在思想上的超前意识,也使他成为了对“封建主义”和“中世纪学术传统”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,晚年一直隐居生活。

    “宋应星”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,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《天工开物》曾被国际科学界誉为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。 后世西元2021年5月,“国际天文学联合会”(IAU)批准中国在“嫦娥五号”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为“宋应星”(So

    g Yi

    gxi

    g),乃八个地貌地名之一。

    “宋应星”幼时与其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。“宋应星”在家乡散文私塾中开始认族叔宋国祚做老师。在这之后,“宋应星”又在新进“举人”邓良知门下做学生,学习“四书五经”和“孔孟之道”等。

    “ 宋应星”自幼聪明强记,“数岁能韵语”(作诗),有过目不忘之才,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。稍长,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,熟读“经史”及“诸子百家”。他在程颐-程灏、周敦颐、朱熹及张载这“宋代四大家”中,独推张载的“关学”,并从中接受了“唯物主义自然观”。这对他将来成为科学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“宋应星”对天文学、声学、农学及工艺制造等学科都有很大兴趣,曾熟读过医学家李时珍写的《本草纲目》,因为此书曾于西元1596年出版,那时候,李时珍已经去世三年了。此外,“宋应星”还喜欢音乐、作诗。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,并相互催诗,相互激励,纵谈天下大事,乐享恬淡生活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