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(9)

最新网址:
    上回讲到宋日之间贸易繁荣,让宋朝获利巨大,也让后来的元朝与明朝都想发兵东征日本掠夺财富。

    所以说宋、日两国在不同行业间的生产效率不同,是导致宋、日间“铜钱贸易”的重要原因。根据众多历史资料可知,在宋、日贸易中,宋朝主要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为宋制铜钱、瓷器、丝绸、宋版书籍等,而日本出口到宋朝市场的大宗商品则为黄金、砂金、白银、木材、硫擴、水稻,但不包括“卖春女”。

    不难发现,宋朝输出到日本的主要是技术含量、附加值很高的商品,而日本出口到宋朝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各种原材料。那么,当时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宋日间的国际分工如此明确呢?这就让古人很好奇了。

    不过,后世的“诺贝尔经济学奖”获得者之一的俄林,其主要从“生产要素”的角度出发,提出了所谓的“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要素禀赋论”。

    他认为导致不同国家在不同行业上生产效率不同的原因,是它们彼此间国内同一行业的生产要素“禀赋”不同。他认为一个国家会出口自身生产要素富裕的产品,而进口自身生产要素稀缺的产品,这是导致国际分工不同的原因。而各国“禀赋”可分为多种多样,包括劳动力成本即“人口红利”、资金、原料、技术等。

    他从资本、技术、劳动力、矿产、土地等这些生产要素出发,认为一些先天具有矿产、石油、森林资源的国家,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适合出口矿产、石油、木材;一些先天具有技术、资本资源优势的国家出口资本、技术密集型产品;一些先天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国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,也可劳务输出。

    比如在宋、日铜钱贸易中,宋朝是个资本、技术大国,且资本、技术资源相对丰裕,那么资本、技术的使用价格就相对比较便宜。所以,宋朝就出口资本、技术密集型产品,如铜钱、瓷器、丝绸等,因为在生产这些产品时,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本和较高的技术,而日本在当时还不具备大量生产这些商品的能力。

    不过,日本先天矿产、森林资源比较丰裕,而资本、技术相对比较匮乏,所以,日本向宋朝出口大量硫横、木材、黄金、白银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宋朝进口原材料、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,并处于贸易高端。

    而同时期的日本则大量出口初级产品,并进口高附加值产品,且处于贸易的低端。所以说,先天形成的各自“生产要素禀赋”,决定了宋、日间的国际分工长期如此,在技术层面与生产力未突破前无法改变。

    每个国家的“先天生产要素禀赋”在短期内很难改变,但在长期内还是可以改变的。比如在后世的西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德国、日本在二战后,利用先天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美国援助,在技术、资源相对匮乏时也能异军突起,发展出先进的工业制造能力。随着德国、日本经济快速发展,其资本积累不断增多。

    随着日本对科技创新的重视,日本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,使得日本人的收入水平也随着经济增长,在不断提高。但是,如此一来,日本的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攀升,最终渐渐丧失了“先天劳动力资源”优势。

    后世曰本在西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成了经济转型,是因为日本的“先天要素禀赋”发生了改变,劳动力资源不再具有优势,而资本、技术资源越来越丰裕。于是,日本逐渐变成了一个资本、技术大国,不仅出口丰田汽车、松下电器这样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,而且将工厂转移到韩国、tái • wān 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地。

    待这些昔日的“亚洲四小龙”从日本转手过来的“劳动密集”产业中获得生产廉价商品参与国际竞争并赚的盆满钵满之际,也开始进行产业升级,将工厂转移到了中国内地、越南、印度等地,学用资本收割财富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