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(16)

最新网址:
    上回讲到异时空日本利用《江华条约》巧妙地破坏了中朝之间的“宗藩关系”,为吞并朝鲜做好准备。

    说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政权之间的“宗藩关系”,就不得不提明朝“大中华”与朝鲜“小中华”。

    西元十四世纪末,中国历史舞台上迎来了朱元璋所建立的“大明王朝”。作为中国漫长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创建的朝代,明朝前期延续了历代统治者开疆拓土后的稳定政策,并对“版图”周边的前代“藩属国”进行了统一收编。无论是地缘位置,还是文化取向,朝鲜半岛地区的政权都是与明朝最为亲近的邻居。

    当中国元、明两朝政权处于交叠时,朝鲜半岛上也进行了从“高丽王朝”到“李氏王朝”的政权更换,围绕中国和朝鲜半岛的“宗藩关系”,涉及到元、明、清三代和朝鲜半岛的“高丽”、“李氏朝鲜”四个民族的关系。

    以有“明”一代为时间轴,以大陆和半岛的重要政治事件为线索,可以将明代中、朝“宗藩关系”的确立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,即元末明初、整个明朝时期、明末清初等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。

    元末明初,一向与“蒙元”交好的“高丽王朝”,在朱元璋建立起了强大的明朝政权面前开始变得摇摆不定起来。为了既不得罪“蒙元朝廷”,又能讨好朱元璋的“南方政权”,“高丽朝廷”选择同时交往元、明俩政权。

    西元1368 年,朱元璋发兵北伐,一路过关斩将且势不可挡,很快攻破“元大都”,将蒙古人的势力赶回了大漠草原。此时,“高丽朝廷”审时度势,在向已经北逃回到蒙古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派去了“千秋节贺使”后,又派使臣前去“应天府”(江苏南京)恭贺时为“吴王”的朱元璋,并在那里受到了朱元璋的礼遇。

    西元 1369 年,朱元璋派使节偰斯到“高丽”告知对方,自己已经“即皇帝位”。此时的高丽不再左右逢源,立即放弃了元朝年号“至正”,并派遣使节前往南京恭贺朱元璋“登极”。

    洪武二年(西元1369 年),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,册封“恭愍王”为“高丽国王”。西元1370 年,“高丽国王”将本国纪年改为明朝的“洪武”年号。至此,明朝与高丽的“宗藩关系”也就正式确立了。

    但是,朝鲜的“高丽王朝”由于长时期与“蒙元朝廷”有着联姻关系,因此,“高丽”方面无法立刻与其切断交往。于是,“高丽王室”暗地里仍与北元势力即“朵颜大元帅”纳哈出保持联系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朱元璋还未完全进军辽东,只收复了中原和“燕云十六州”而已,对北元和朝鲜半岛的高丽,明朝似乎鞭长莫及。

    到了洪武二十年(西元1387年),元朝太尉纳哈出拥众金山,屡侵辽东。明太祖朱元璋命冯胜为大将军,傅友德、蓝玉为左右副将军,率大军20万北征。明军在“金山之役”中取得胜利,降服了元将纳哈出。

    但是,北元衰微后,元朝统治的草原上出现了多个蒙古割据政权,纳哈出只是其中的一个。纳哈出降明只能说明朝降服了一支最有实力的蒙古割据政权,解除其对明朝的威胁,但不代表蒙古诸部都已降明。

    到了第二年,朱元璋再次发兵北伐,并命令蓝玉为主将,唐胜宗、郭英为副将,率军15万深入大漠草原追击“北元”军队,并在“捕鱼儿海”大败元军主力,彻底消灭了“北元政权”。在此之前,明朝各路大军已经合力打败了盘踞在辽东地区拥兵自重的“元朝太傅”纳哈出势力,并将整个辽东地区都纳入了明朝版图中。

    其实,随着北元势力在中国北方的一再衰落,到了西元1378 年,高丽朝廷觉得不对劲,就审时度势地将已改用的北元“宣光”年号又改回为了明朝的“洪武”年号,并且屡次派遣使节向明朝表达称臣入贡的请求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