姑苏有雪---玛丽亚九十五

    作者按:本文时间轴比大师正文靠前,背景推进人物命运纯属作者个人臆测,虽尽力靠近原文细节,但毕竟力有未逮,且作者本人对明朝官制生活细节根本不懂,请大家看到bug务必一笑而过。

    本文的重点是苏雪的命运。女频气味重,夸张处直逼玄幻,慎入。我一直将苏雪理解为一个好女子,可惜好女子未必有好命运好下场。如今我也只是写自己的理解,不喜欢的,就默默关闭窗口吧,谢谢。

    最后,如果大师能看到这里,默默请求大师把公众版里区区不才在下小生我的《历史拐点》书评补足……我那时分了两层楼,但是公众版里被腰斩,自己觉得很痛。多谢多谢……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一又是一年春来到

    隆庆五年春。垂柳仿佛融化在晨雾中一般,漾着些若有似无的绿,朦胧如烟,又随着朝日初升渐渐清晰,泛出带些湿意的浅金光泽。

    日头渐高,阳光温和地抚摸着苏州城有些苍老的轮廓,这座城市默默伫立在此,不着华饰却自有风流。

    这便是张甫对苏州城的最初印象。

    他跳下马来,牵马进城。苏州早已没有人头税,仅对货物征收极低的商税。他独身一人,只牵着匹马,在城门口没有受到任何阻拦。城门丁还笑着对他说:“这位客人,若是初次来苏州,苏州城内人流密集,普通人士禁止骑马过街,牵马可不好走,不如存在顺达马厩,城门口进去不远便是!”

    张甫笑着拱手谢过。

    他还真是对苏州的境况有些模糊了。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少年时跟随家人来过一趟,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。虽说苏州上海极近,但自从入了上海衙门,事务千头万绪,近在咫尺的苏州反而始终无暇旧地重游。

    进城没有几步,便是城门丁说的顺达马厩。根据草料不同价格分了三档,伙计极为客气有礼,连带人的心情也越好了起来。马厩旁边便是人力车的生意,几个看起来忠厚老实的大汉等着生意,一看便知道是西北百姓,用方言聊着天。他谢绝了人力车的生意招揽,那几个人也不沮丧,照旧笑着去说话,显然是并不着急温饱的。

    张甫漫步在城中大道上。入耳的吴侬软语杂着官话,有时还夹着几句西洋番语,各式人等自行其是却又分毫不乱,热闹,整洁,繁华,有序。

    张甫在心里暗暗感叹,上海近几年取消商税,渐有取代苏州成为第一货物集散地的趋势,但苏州果不愧是东南第一大城,自有谁也取代不了的一份底蕴在。

    他随意挑了个早点摊子坐下,点了份馄饨汤生煎包,馄饨是用鸡汤煮的,点了碧绿的葱花,馄饨皮薄如蝉翼,飘在汤里透出虾米青菜猪肉的颜色,生煎上嫩下焦,鲜香味道合在一处,令人食指大动。

    张甫看似有条不紊实则极快地填饱了肚子,整个人重新从赶路的疲惫和微凉的春寒中振作出来,想起了县令大人的交代。

    上海县令沈京,当朝阁老沈默的表亲。

    按说像沈京这般人物,也算是能吏干员,治下上海的国民收入连番几番,亲戚又得力,早该升上去了。偏偏这位大爷就是抱定上海不松手,连任县令八年,直到上海由县开府,总算从县令升成府尊,结果还是他沈京的一亩三分地。沈京跟他五彩缤纷的老婆团早已经成为上海街头不新鲜的逸闻,哪怕是山西巨鳄,京中大贾,到了上海也得先去沈京那里拜山头。

    身为沈京的左膀右臂,作为一个高速发展城市的县丞——现任府丞,张甫近几年忙得陀螺一般。直到这次,沈京神神秘秘交给他一个任务。

    上海成了四海汇宾之地,府尊沈京大人难免会搞些文娱活动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——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。这年朝内外好事不少,上海一年一度的天下艺擂更是要大搞特搞。这天下艺擂乃是汇集天下歌伎舞姬,同台登演的盛事,苏州作为丝竹弹唱红粉佳地,每年都有极多名妓受邀。这种事从来都要小吏去办即可,这次要他张甫亲自出马,只是为了一个人——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