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八五章 大婚(上)

    三天后,由户部提出的请颁行条编疏,通过了廷议,即日起颁行天下自此掀开了全国规模的清丈田亩、赋税改制的大幕。

    为了包管新政顺利实施,张居正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,同样获得了通过。自此,凡上峰交代的差事,本堂执掌的公务,都必须专人专项负责,限期完成。所做每一件事,其完成情况都要记录在册,一式三份,一本自留,一本送六科稽核,一本送内阁监督,以备检验核实这是京城的衙门。对处所官府也是如此,每个省都要立账册,同样是一式三份,所不合的是,稽核的任务交给了都察院。日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处所,所有官员的升迁,奖励或免除,都凭这册档录作为依据。月有考岁有稽,全凭白纸黑字话,谁人也打不得马虎眼。

    这项改草极为简单,效果却立竿见影。自推行以后,京城各大衙门一扫过去那种疲疲沓沓、魔蘑菇菇的处事作风。每接手一件事,当事官员再不敢敷衍塞责,一拖再拖,而是立即执行,毫不延误,唯恐在“考功簿,上记下秽行劣迹,断了晋升之路。

    这样内阁通过六科控制住六部,通过都察院控制住各省,终于管住了散漫懈怠的天下官员,至此令行禁止、如臂使指,一举解决了困扰历朝历代两千多年的政欠亨、事难举的痼疾,为接下来一系列政令的推行,铺平了道路。

    万历元年三月,户部、都察院扩编完成,然后由主座带队,分赴各省督办一条鞭法,这次的步队中,有一半是国子监结业的监生,对监生的栽培”沈默可谓是竭尽全力。

    毋庸置疑”从九品中正到科举取士,从唯身世论到唯才是举,是极大的进步。尤其走到了宋明以后,随着科举取士完全成为正途,阶级的流动性大增,大官的儿子没法再是大官,平民苍生也有了鱼跃龙门的机会。

    这样给了天下人才一个公平竞争、出人头地的机会,天下人才也争相报效朝廷,大大加强了王朝统治的稳固和持久,自然是极好极好的。

    然而什么事都是物极必反,久则生弊。

    国初用人的制度,分为三途:第一是科甲,第二是监生,第三是吏员。这是所谓“三途并用,。朝中的高级官晏大都出自前两种,后来因为监生的质量下降,进士成为正途,尤其是高级官员都走进士身世,所以科甲官员才是自己人,举人、监生身世的”备受歧视,吏员身世就更惨了。

    于是吏员上进无门,自甘暴弃,举人监生也决不轻易就职。他们惟一的目标,即是考进土,考中了获得甲科身世,日后才有前途可言。

    考不中,就准备三年以后重考。如此一科又一科,耗尽一生的精神才力,就为了能够金榜题名。许多人考了一辈子,头发全白、牙齿失落光,还在锲而不舍。

    如果科举能够真正选拔出人才也行,然而四书五经八股文的教条考试,注定除极少数智商绝伦的天才之外,选拔出的绝大大都是书白痴。这些人自己毫无政务能力,又大都在层层考试中耗尽了精力和锐气。年纪且大,无心学习,只想着如何抵偿过往受尽的苦累。

    浪费精力”埋没人材,选拔出的又大都年长事故,幕气沉沉”只想着升官发家的官吏,科举制遂成为吏治的大害。不知道有几多天官首辅”想要扭转这一局面,使宴场的升迁非论身世,只看政绩,然而无一例外,全都失败。

    沈默的前任,隆庆年间的首相高拱就曾提议,国初举人为名臣者甚众,以后偏重进士,轻视举人,积弊日甚,请求自今以后,惟论政绩,非论身世。这是一个有见地的提议,可是以高拱的手段都没有推行下去。现在轮到沈默来做这件事,他没有颁发刺ji科甲官的言论,却默默的做了很多。

    他知道,高拱和之前的官员之所以失败,是因为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科甲官群体,对任何故障他们独吞官位,虎口夺食的举动,城市极为警惕,坚决抵挡。一个人想和一个集团斗,哪怕是皇帝也不成能成功,唯一的体例,就是将这个集团从瓦解,让争论乃至争斗产生于集团内部。只有这样,才可艉找到同盟军,取得斗争的胜利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