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(5)

最新网址:
    上回说到明朝时,日本的军事实力远不如明朝强,体现在重型火器少,大型战船少,过度依赖倭刀。

    明朝时期,全世界的先进国家军队开始进入“火器时代”,但由于以使用“黑火药”和前装式的“滑膛火器”为主,使得“火器”的威力还远未达到战争需求,例如射程、射速、防潮、准性、杀伤力等问题都须解决。

    因此,这时期的战争仍以“冷兵器”为主,“火器”只能作为有礼辅助而已。不过,既然说到“冷兵器”,并且之前也说了“十八般兵器”中排名第一的“刀”在中日两军中的差距,那接下来自然要说士兵们的防护问题。

    中国古代士兵们的盔甲,从先秦“青铜时代”的皮甲,再到汉代仿照皮甲样式发展出的“铁甲”(札甲),再到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“明光铠”、隋唐出现的“山文甲”,再到宋代时达到重量顶峰的“步人甲”,最后到了明代火器和冷兵器并存的时期,“盔甲”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,且士兵“披甲率”也达到了极为普及的程度。

    “朱漆山文甲”、同“乌锤甲”一样,也是承袭自唐朝的“甲胄”,但名气比“乌锤甲”更大,同“明光铠”一起成为“汉甲典范”的代表。同时,从西方传来的“锁子甲”也得到了改良,被称为“环锁铠”、“铆接锁子甲”等。

    明代才是中国盔甲发展的巅峰时期,因为后世“年画”中武将形象所穿盔甲也基本都是明代定型的样式。

    明朝建国之初,大多还是沿用宋代样式的盔甲,但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构造,这种盔甲也就是后世年画、连环画里常见的盔甲样式。而山西“双林寺”的明代雕塑十分精美细致,甚至连“裙甲”因为腿部动作形成的褶皱都被还原出来了,很细致的体现了明代早期盔甲的样式。

    这种样式的盔甲,早在晚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,两肩的“兽吞”、胸口的“束甲绊”、硕大的“兽吞腹甲”以及腰上的“袍肚”,这些都在晚唐时期“山文甲”中就已经出现的。

    但是,在“裙甲“”之间,作为护裆用的倒三角形“裈甲”则是明代特有的,而且“裈甲”前的那两根打着蝴蝶结的丝绦,也并不是用来装饰用的,而是专门用于下马徒步时,吊起裙甲的裙角,以方便走路用的。这种样式是“裙甲”也是明朝时期才出现的结构。

    明代盔甲防御也很严密,比如《大明会典》里甚至详细的记载了各部位甲片的数量,以及用什么绳串甲片:“凡盔甲。洪武七年(西元1374年)、令线穿甲、悉易以皮。

    洪武十六年(西元1683年)、令造甲每副、领叶三十片、身叶二百九片。分心叶十七片、肢窝叶二十片、俱用石灰淹里软熟皮穿。浙江沿海、并广东卫所、用黑漆铁叶、绵索穿。”

    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,明代盔甲的咽喉处有“领叶”防护,心口也有专门的“分心叶”,甚至连腋下都有“肢窝叶”保护。北方用皮绳串甲叶,而南方大概因为皮子较少,所以用棉绳串甲叶。南方沿海潮湿,盔甲容易生锈,所以特地强调要用上了黑漆的甲叶。

    明代大臣沈周在其监军时所作《用志边军劳苦》一诗里,详细描述了明代普通边军士兵的负重:“从军莫从口外军,身挟战具八十斤。头盔脑包重得之,顿项掩遮以五论。唯甲所披四十五,腰刀骨朵二四六。

    精工精铁始合度,日夜磨淬光胜银。二五弓箭及其服,随身衣裳八乃足。佩多身重难负荷,还须上马看轻速。”身上的盔甲就有四十五斤重,这个重量的盔甲,在明朝时期也比较符合普通士兵的全身甲重量。

    宋代的“步人甲”是最重的盔甲,重58宋斤,按照“半斤八两”来算,约为现在37公斤!而欧洲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全身板甲也才23千克(公斤)。这都跟明代四十五斤的重量差不多,基本也都在一个区间内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