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(19)

最新网址:
    上回讲到异时空倭国为了实现“征服世界”,严格执行“大陆政策”,处心积虑挑起了与清朝的甲午战争。

    在西元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、日冲突中,中国清朝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,但在朝鲜“甲申zhèng • biàn ”后的十年时间,情况就开始发生了变化。在这段时间里,倭国一直关注着清朝,并且倭国的“军界要人”山县有朋指出:“邻邦之兵备愈强,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”。说明倭国正单方面与清朝开始了“军备竞赛”。

    自西元189 0年起,倭国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%来发展海军、陆军,例如从西元189 3年起,“倭王”(明治天皇)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元(银元),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俸禄,补充造船费用。举国上下士气高昂,以赶超清朝为奋斗目标,准备发动一场“国运相赌”的侵略战争!

    还在西元189 0年时,清朝“北洋海军”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就有7艘,总吨位27000多吨;而倭国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,总吨位约17000多吨。

    到了西元189 2年,倭国提前完成了自西元1885年起的“十年扩军计划”,到“甲午战争”前夕,倭国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,包括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。

    开战前,倭国海军有军舰32艘、鱼雷艇24艘,总排水量72000吨,超过了“北洋海军”。倭国还出动了“乐善堂”、“玄洋社”、“九菊一流”等间谍组织人员潜入清朝,加紧对“满清王朝”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的清朝,经过数十年的“洋务运动”,已经初见成效,开始得意轻敌。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,清朝认为西方人“并不利我土地、人民”,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,于是放松了“军备意识”。

    “北洋海军”自西元1888年正式建军后,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,使得其舰龄也渐渐老化,与倭国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,不仅火力弱,射速慢,而且航速迟缓,假如两国海军交战,定会被人家追着往死里打。

    清朝“北洋水师”有军舰25艘,官兵4000人。到“甲午战争”前夕,“北洋舰队”的大沽口、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。但清朝的军事变革基本仍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,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,但编制落后,管理混乱,训练废弛,战力低下。西元189 1年后,“北洋水师”甚至连枪炮dàn • yào 都停止购买。

    而“朝鲜问题”正好是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“突破口”。西元189 0年,倭国爆发经济危机,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。同年,时任倭国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“帝国议会”的“施政演说”中抛出了所谓“主权线”和“利益线”的理论,将倭国本土作为“主权线”,把清朝和高丽半岛视为倭国的“利益线”。

    他声称倭国“人口不足”,就得用武力“保卫”利益线,因此必须先加紧扩军备战。于是,到了西元189 4年,高丽半岛爆发了“东学党起义”,打得半岛政府军节节败退,被迫向“宗主国”——清朝乞援。

    这时,倭国见机行事,认为其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,于是向清廷表示“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?……我政府必无他意。”就这样,倭国通过“空口说白话”,成功诱使清朝出兵半岛镇压起义。于是,清朝派“直隶提督”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,于6月6日后数日,分两批在半岛的牙山登陆,准备镇压起义。

    同时,根据西元1885年《中日天津条约》通知了倭国。同年6月10日,半岛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,清军还未经战斗,那起义就平息下去了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